山东省藻类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山东省藻类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欢迎您! 天气预报: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站内搜索:  
 
今天是: 最新公告: ·   碳氮循环会议《中国(苏州)碳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学术论坛将于4月14日在苏州与您相约!》   ·   名单公布!2022年度中国海洋与湖沼十大科技进展评选结果揭晓!   ·   雨生红球藻及相关原料在我国的批准使用情况   ·   青岛微藻产业学会关于对《食用螺旋藻粉分级标准》团体标准制定立项的公告(青微藻字〔2023〕1号)   ·   中国藻业协会召开《螺旋藻养殖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审定会   ·   填补行业空白!农业行业标准《食用琼胶》正式获批发布!  
当前位置:首页 > 科普天地 > 藻类与环境
食用绿色食品可能有益于养殖罗非鱼
日期: 2023-02-05     查看次数: 46

      新的研究表明,饲喂罗非鱼微藻强化饲料可以提高总产量、鱼片质量和抗病能力。

养殖尼罗罗非鱼

研究人员正在测试功能性营养强化饲料对尼罗罗非鱼的功效

来自Zagazig大学、Nourah Bint Abdulrahman公主大学、农业研究中心(ARC)和Tabuk大学的科学家正在测试功能性营养强化饲料对尼罗罗非鱼的功效。该小组正在跟踪一种微藻混合物(微绿球藻目, 裂殖壶藻和螺旋藻)对罗非鱼片生长性能和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他们还在测试微藻对养殖水中危险细菌种群的影响,以及微藻是否能保护鱼类免受疾病的挑战嗜水气单胞菌。

新兴的研究已经确定微藻是水产养殖饮食中有前途的饲料添加剂。微藻含有生物活性植物化学物质,并表现出很强的抗氧化、抗炎和免疫调节特性。不同的微藻物种也是ω-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主要来源,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维持鱼类健康的重要成分。以前的研究也证明了微藻的抗菌特性——研究发现微藻可以提高对鱼类病原细菌的防御能力,特别是嗜水气单胞菌。

目前的研究希望建立在以前微藻营养试验的基础上,并更接近确定尼罗罗非鱼理想的饮食包含水平——为罗非鱼生产者、饲料配方设计师和消费者提供切实的利益。

罗非鱼鱼种

有强有力的证据表明,在罗非鱼饲料中添加微藻有助于改善罗非鱼片的生长性能、抗病能力和脂肪酸组成 © 基准PLC

实验

的干燥粉末微绿球藻目, 裂殖壶藻和螺旋藻微藻由国家研究中心(埃及)提供。研究人员准备了四种实验饮食。将三种微藻以三种不同水平(0.25%、0.5%和1%)的等比例(1∶1∶1)微藻混合物添加在一起,以在实验饮食中具有0.75%、1.5%和3%(w/w)的最终浓度。

将饲料成分研磨至完全混合,然后加入水制成均匀的物质。将食物制成颗粒(直径2 mm),在室温下干燥,然后保存在密封塑料袋中,在4℃下使用。

更好的重量性能、改善的鱼片质量和增强的抗病性

根据研究结果,以0.75%、1.5%和3%的比率添加微藻混合物以剂量依赖的方式改善了生长性能参数。“结果显示,喂食微藻混合物的组,特别是在更高水平下,显示出更高的体重和更高的饲料转化率,这与消化酶活性的提高相对应,”研究人员报告说。

微藻培养

新兴的研究已经确定微藻是水产养殖饮食中有前途的饲料添加剂 © 阿尔加雷德

研究人员还关注了鱼片中的EPA和DHA含量,发现增加组合微藻的水平与更高的EPA和DHA含量相对应。“用n3-PUFAs强化尼罗罗非鱼片在喂食富含这些健康脂肪酸的微藻混合物最高水平的组中表现突出,”科学家指出。他们还强调,他们的发现与其他关于膳食微藻包容性和提高DHA和EPA含量的研究是一致的。

在探索微藻消耗与抗病性之间的关系时,研究小组发现,随着微藻补充量的增加,危险细菌的数量会减少。将微藻补充增加到3%也与有益细菌的增加有关。“Log10病原计数弧菌和葡萄球菌物种减少了,相反,有益的种群乳酸菌和细菌在补充了3.0%和1.5%的微藻组合后,物种增加最为显著,”他们报告说。

在试验的第8周,不同水平的微藻混合物的膳食补充增加了乳酸菌和细菌与对照组相比呈剂量依赖性。在疾病攻击后,研究人员注意到嗜水气单胞菌的数量显著下降,特别是在添加了3.0%微藻混合物的组中。

当前的研究鼓励将微藻混合物(微绿球藻目, 裂殖壶菌和螺旋藻)添加到尼罗罗非鱼的饲料中,以获得最佳性能、优质鱼片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保护。

研究人员得出结论,将尼罗罗非鱼从传统饮食改为功能性营养强化饲料不仅改善了生产参数,而且有助于满足消费者对优质鱼片的需求。“目前的研究鼓励将微藻混合物(微绿球藻目, 裂殖壶藻和螺旋藻)添加到尼罗罗非鱼的饮食中,以获得最佳性能、优质鱼片和对嗜水气单胞菌的保护,”他们总结道。

本文转载自微藻博士微信公众号

 

 

山东省藻类产业信息服务平台
平台简介   |    法律声明   |    网站地图   |    隐私与安全   |    常见问题解答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山东省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中心
地址: 济南市工业北路202号 邮 编:250100 鲁ICP备18034575号-1